众所周知,瑜伽的起源和发展有多种多样的来源,包括古文献、以某些瑜伽或精神世系形式进行的口头传播、插图、舞蹈及歌曲。
虽然对于一些瑜伽老师和学员而言,瑜伽的历史无关紧要,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。
如果能更深人地了解瑜伽的起源,那么他们对瑜伽的欣赏也会变得格外丰富和清晰。
《吠陀经》
在《梨俱吠陀》中,吠陀先知将冥想描述为达到上述意识状态和合一状态的主要工具。
冥想的主要形式是借助咒语和重复吟唱某些声音,去与神的本质产生内在共鸣。
这些声音本身是由先知提出的,它们被认为是神进行表达的纯粹形式,而且没有被思想所淡化。
冥想状态通过想象出一个神,并在心灵上完全信奉其倡导的神圣观念来进行加深。
在后来的《瑜伽经》中,这些相互联系的练习可以预测冥想的特质:将感官从外部干扰中抽离,专注于一个点,释放心灵进入以心为中心的存在意识,打开与神合一的大门。
许多吠陀赞美诗如今在通中得到分享--或者通过呼喊和应答歌唱--由虔信(虔诚的)瑜伽的实践者所倡导。
尽管哈瑞·奎师那曼陀罗(Hare Krishmas)可能最早在西方普及了祷文唱诵。
但著名的歌唱家如伽·乌塔尔(Jmi Unal)、德瓦·普雷玛(Deva Premal)及奎师那·达斯(Knishma Dan)早已将这种练习整合到了遍布西方的主流瑜伽工作室当中。
如今,在西方的瑜伽课堂中,我们可以越来越普遍地听到人们唱诵古印度教的赞美诗,不管是作为背景音乐的一部分,还是来自学员的主动要求。
Om bhur bhuvah svah
Tat savitur varenyam
Bhargo devasya dhimahi
Dhiyo yonah prachodayat
许多学员发现这种练习可以加深他们心灵连接的感受,同时扩大其团体感受。
不管该影响是来自特定的共鸣--
如《梨俱吠陀》中所描述的那样,这种共鸣是从特定的梵语词汇的音调中产生的,还是说只是简单地出现在歌唱和呼吸的愉悦之中,这种影响都是一些生动有趣的讨论话题。
尽管许多学员觉得这种体验有趣且值得肯定,但是一些瑜伽工作室却不鼓励学员进行唱诵(包括唵。即aum)
因为其他的一些学员,尤其是那些第一次接瑜伽的学员,他们会觉得唱诵是一种怪异且令人费解的宗教仪式,这可能和他们自身的信仰体系或者精神感受不协调。
培养并挖掘你真实的精神感知力,同时和你的学员的坦率程度相协调,这样会帮助你判断是否可以或何时可以将唱诵引人你的课堂。